文明定義如是說
所謂文明大家都認為離不開這兩個方面,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了物質文明才能最終實現精神文明。但也不是說有了物質就意味精神文明的存在。文明的定義是一個綜合概念,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關系是緊密的,但本人認為有時也是互不相干的。筆者不想從大道理上來討論這件事,就用普通的小事來說明這個問題,也許可以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去年,有一個朋友從英國回來,到我這里來小坐,他大夸英國社會是多么文明,我沒有打斷他的話,讓他盡情地把他要說的話說完。他說,有一次到遠離倫敦的一個小鎮上去玩,晚上回來得很遲,他走向車站,看見一個70多歲的老人牽著一條狗在散步,就問這位老者去倫敦還有汽車嗎?那老者告訴他還有最后一班,不知道現在開出沒有。話還沒有說完,那個老者就扔下他的狗,突然向另一個方向跑去,他當時感到十分奇怪,也好奇地跟著那個老人一起跑,這時候他才明白,前面開來一輛公共汽車,老人站在路上打手勢,車子也就停下來了,他用手緊扒著車門,并且對駕駛員在說什么,這時候他也趕到了,老人才松開手,示意他上車,老者再次囑咐司機,并且要求司機再把他的話再重復一遍,才離開車子,我的朋友從車窗中看到那個老人正去找他的狗……
我聽了很感動,也講了一次親身經歷給他聽,去年我赴廣西北部環江毛蘭族自治縣的木論自然保護區去考察,由于交通不便,全靠步行翻越嶺,晚上還要原路返回,我就和幾個同行者商量走捷徑。但我們大家又找不到路,于是我們就到只有幾戶人家的村莊問路,看到一個老人坐在底矮的房檐下,我就上前問他,他說有一條去達木論小鎮的路,可以少走一千多米。說著他就站起來帶我們走出村莊,走了好遠,才把我們引導到他說的那條路邊,并且再三囑咐我們怎么走……
最后我和朋友就下這樣的結論:文明的行為,一種可以表現在物質條件非常好的社會,一種也可以出現在那些物質生活非常窮困落后的地方。
可是后來我又想起來一些經歷,對自己所下的結論又感到困惑。事情是這樣的:前些年一個春天,我和臺灣一位教授約定在杭州黃龍大酒店見面,到了上海還要下車簽票,改乘另一班車次才能到杭州。由于是凌晨1:00,加之車站人多,出站后我找不到簽票處,就問旁邊一個穿的非??季康闹心昴腥?,他的回答很干脆:“給我兩塊錢,我帶你去!”我當時很反感,轉身就走,心里想你如果是個乞丐向我討兩塊錢,我還是愿意給的。往前走了幾步,問了一位衣著及其一般的婦女,她向前指了一下對我說再往前走幾米轉彎穿過地道再右拐就是了。
從以上三件事我們該怎么去理解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問題呢?文明到底在那里?一個社會需要有文明的理論、文明的表率、文明的精神面貌,但不能光靠表現在口頭的號召上,最重要的是行動。文明是通過具體的行為和言論表現出來的,是不經人為修飾和過濾的。我想文明也是需要人們對過去的不良行為進行沉思和反省,才能實現的。
文明需要一定的文化沉淀作為基礎,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人,他的舉止、言談就能在道德的框架下自然體現出來,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在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低的地方,有些文明的舉動是宗教信仰和善良本性的體現。當今社會精神文明事例比比皆是,如拾金不昧、助人為樂,這些良好的風尚需要我們大家去保護它、呵護它,使其發揚光大。社會如果要實現平穩發展,就需要這種精神來引導,這樣才能共同打造兩個文明共同發展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