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市縣兩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誤區與對策
引言 市縣兩級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指揮所,也是一部分農業科技成果的發源地。許多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經市縣兩級推廣給農業生產上具體應用,轉變成為農民手中使用的新技術和為轉化新的生產力(經濟效益);而市縣兩級在推廣應用別人(外地)成果(成功經驗)的同時,也在總結和研究(包括一些立項研究),形成本身的研究成果和推廣應用成果。本文所要闡述的主要是這一類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按理講,這類農業科技成果無論是種殖還是養殖方面的,最來源于生產實踐,最貼近當地的農村和農民,因而也最有應用和推廣價值,對于縣域經濟發展也至關重要;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
1、這類成果產生少,推廣應用更少:據對近10多年來的粗略統計,一個地區(地市)的市縣兩級農業科技成果,高的時期每年有20多項,少的每年只有幾項,平均每年在10多項。其中約有2/3是立項課題,另1/3為自選課題和某些項目推廣應用后的工作總結。由于多種原因導致這類成果不僅產生的少,推廣應用更少;經常有資料報道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為20%-30%,其實能有20%成果被轉化應用該說是很不錯的了,多數地區可能10%都不到。
2、這類成果是乎可有可無:根據本人30年的工作經歷,大大小小曾獲得過20多項科研成果;其真實情況是課題完成經專家鑒定,作為成果上報,由政府或省部級所屬的業務主管部門發給成果獎證書。而絕大多數成果則到此為止,很少有成果能上升獲得專利,再被轉讓或直接被本地區農業部門再在生產實際上推廣應用的。因此,對于一項研究課題而言,只要拿到成果獎證書就船到橋頭車到站了;而作為一項研究結果也就成為科技檔案被保存起來,壽終正寢了。就成果本身而言,除了其在做具體研究過程中所作的試驗性推廣應用之外,其為當地的農業生產則幾乎沒有發揮作用。
3、農民不知道什么成果,只知道方法:據深入對農村搞種養殖的農戶調研發現,對農民而言,他們不管什么成果不成果,他們只知道從別人那里(包括鄉鎮農技員那里學到的)能學到先進的技術方法,用這種方法能增產增收、畜禽能長的快產蛋多,那就是好方法,就要掌握它。因此,農民關心的是農資部門每年賣什么好的種子、好的肥料、好的添加劑。
4、當地不養貨郎:農村中為數不少基層干部和農民存在偏見,他們總認為外地傳過來的才是好經驗,而本地區不會有好成果推廣。因此,多少年來推廣應用的多為外地成果;于此同時,農技推廣部門每年頻繁地外出參觀學習,而不重視推廣應用本地區的科研成果。
二、誤區表現形式
1、只是把從外地引種、買種看作成果轉化:市縣兩級科技推廣部門從來就沒有認真研究過如何利用本地區形成的科研成果,他們不相信當地的科研部門能搞出多少有推廣價值的成果來。同時他們也舍不得花大價錢去買別人的專利來使用,于是只是年復一年地把從外地引種、買種看作成果轉化。而從外地買回或引進的品種又不搞選育和保純,不下功夫建立自已的良種場和良繁基地,按自然規律物種每年以20%以上的比率退化,很快引進的良種退化為劣種。于是,再去外地引種,把大量資金周而復始的花在引種上。
2、把成果鑒定與成果轉化隔離開來:一個地區的科研部門和科技推廣部門,長期各干各行、互不(或很少)合作。如市級科技主管部門只管科研項目的立項和成果鑒定,而鑒定完的成果至評完獎則變成檔案材料,從未進行成果的宣傳和展示活動。因此,本地區有哪些成果適合在在更大范圍內推廣,連當地的農業主管部門都不得而知。這種將成果鑒定與成果轉化長期隔離開來的現象,帶有很大的普遍性。
3、把搞點科研成果僅作為晉升技術職稱的需要:近年來,隨著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的深入進行,事業單位的人員主要按技術職稱拿工資,技術職稱成了廣大科技人員的追求目標。而負責事業單位人員技術職稱晉升的人事部門,則把科研成果作為晉升高級職稱的主要硬件之一;迫使事業單位的技術人員把搞點科研成果僅作為晉升技術職稱的需要,即為成果而搞成果,甚至想方設法去弄一、兩個成果證書。于是,近年來市縣兩級的部分推廣性的科技成果,其實只是日常工作的總結和數據的羅列;尤其是農業上種植方面,由于面廣量大,很空易總結出很高的經濟效益來,因而也很容易得到成果。同時,農業推廣性成果完成人名額可以有幾十名,幫助相當一批人可以通過關系找關系掛名拿到成果證書。
4、上面沒有經費的不推廣:由于目前許多地區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市縣兩級農業主管部門搞新項目的技術推廣很難。因為目前的狀況,無論哪一個部門在農村推廣什么,都必須通過鄉鎮政府;而要通過鄉鎮政府推廣什么技術則必須要有經費,即不拿錢來不辦事。因此,近年來的實際情況是,在鄉、村兩級只能推廣一部分有專項經費的項目,而沒有經費的項目則免談。于是,原先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的黃牛、肉羊品種改良等長遠項目由于沒有經費,紛紛于本世紀初統統中途妖折,十分可惜。
5、形成農民相互間在推廣:由于多種原因導致了目前農村中的成果轉化和新技術推廣,變成了種養殖大戶從外地引進新品種或學來新經驗,然后帶動周圍的農戶跟著模仿。在相當多地區,這種農民間的相互模仿,竟成為當前農村中新技術推廣的主要模式。由于缺乏正確指導和引導,這種模仿帶有很大的盲目性、緩慢性和容易失敗性,往往使一項好的先進技術不能得到大面積和快速推廣。
三、危害與損失
1、成果浪費極大:應該說,絕大多數科技成果都有它的先進性和可轉化(推廣應用)性,而且一個成果的形成,往往是由一批科技工作者花費一、兩年或幾年的辛苦努力和一定的經費而獲得的。年復一年把當地形成的成果束之高閣,或關進檔案室永不見天日,不僅十分可惜,而且浪費極大。其中也包括當地科技人員辛勤勞動的浪費,時間和經費的浪費。
2、幾代科技人員的努力付之東流:這種做法長此以往,常使一個地區來源于生產實踐的研究成果,適用于在生產實際上應用的技術(如種養殖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卻不能大面積推廣,或者說不能在全地區、或更大范圍內推廣應用,使病蟲害、劣種等依然如故地危害農牧業生產。由此導致該種防治技術的異地重復研究,甚至在本地區多少年后又重新研究,使一個地區甚至更大范圍內幾代科技人員的努力付之東流。
3、長期形成斷層:一個地區農業(種、養業)上的新品種選育,高新技術的攻關,病蟲害的防控,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面上推廣應用等,大多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在本地區農業科研項目中得到反映和找到成功的答案。但這些看似不很有名氣的中、小科研成果一旦通過鑒定變為成果后則被找入冷宮,常隨著一個部門在人員的自然更替變動、體制改革中,漸漸地被人淡忘,形成斷層。使一個地區的科研工作失去連續性,有時甚至于造成工作的倒退。
4、周而復始,一個地區農業技術水平長期停滯和徘徊:很顯然,當地的有效方法在當地又得不到推廣應用,導致了生產實際工作中具體存在的問題(有的是難題和危害)長期得不到解決,使原本早就應該解決的危害周而復始地繼續危害生產實踐,也導致了一個地區農業技術水平長期徘徊不前。水平上不去,產量自然也就上不去。
四、原因分析
1、地方政府重視不夠:市縣兩級政府(尤其是農業市、縣)大多沒有把轄區內獲得的種養殖方面的科研成果,看著是本地區發展的寶貴資源和最大潛力。兩眼空空是兩手空空,在思想上不重視,就不會有決策上、出臺政策上的舉措,更不會有成就上的重大突破。由此導致轄區內種養殖生產,年復一年山河依舊,呈現長期徘徊不前的狀態。
2、技術推廣部門宣傳引導工作不力:農牧業技術推廣部門屬于同級政府的主管和職能部門,他們的工作狀態直接關系到轄區內的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當其常年把主要精力放在迎來送往、應付檢查評比、材料匯報上,或偶爾參與做些花架子形象工程(也稱政府工程),而不能花大氣力去對農村和農民進行宣傳和引導;他們常感覺事如牛毛而又做不出成績來,其根本原因在于沒有重視農村和農民這個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的社會基礎。
3、缺少載體(體系半散沙):前一輪的機構改革中最大的敗筆,則是將農村中的農業推廣體系(鄉鎮中的諸如農技、農機、水利、林果、繭桑、牧醫等幾大站)搞垮搞散。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這類國家在農村的基層事業單位,本來就沒有或很少有財政撥款,屬于依靠自收自支維持的技術推廣單位,在前一輪的機構改革中大多被撤消或撤并。這種做法的后果,使農民失去了與政府科技部門的橋梁,使政府職能部門失去了在農村中走路的腿,導致他們什么事也辦不成。政府的人事部門雖然目前也承認做錯了,但絕大多數地區沒有改正錯誤的勇氣和行動。
4、缺少經費:近年來的科技推廣實踐說明,沒有經費則辦不成事。許多地區召集農民開會、辦培訓班,還要給農民管飯或發生活費。因此,搞一項新的技術推廣,如某項品種改良試驗和面上推廣,沒有專項經費是辦不起來的。只要不是上級政府硬性規定的東西,如想推廣一項新技術沒有經費不行,經費少了還不行。
5、農技部門自已瞧不起自已:社會的偏見、地位的低下、工資水平不高、經費缺乏等原因,導致縣鄉兩級農技推廣部門自已瞧不起自已,這種自卑感由來已久。同級的(如縣的)畜禽改良站長、農技推廣站長的工資待遇,遠不如機關公務員的辦事員(如打字員、駕駛員),現實導致了這些站長們工作缺少積極性;加上經費缺乏、領導不重視等因素存在,都直接影響到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新技術推廣。
五、建議與對策
1、抓人才和隊伍建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則是科技的核心成分。就目前省級農業科研需求的總體而言,人才的“兩極”分化現象十分嚴重,缺少高級研究人才和市場急需的專業研究人員;而廣大農村中,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中,卻又留不住人材,孔雀東南飛現象在許多地區依然十分嚴重。目前,加強人才管理和隊伍建設,千方百計留住人才,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人才的積極性顯得十分重要。
2、科技創新:我國加入WTO后,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受到歐美等國家的技術封殺和挑戰。參與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農產品的營養、健康、安全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就必須從源頭抓起,把脈于市場,調整研究方向。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是科技成果轉化的真正源頭。
3、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體系:建立起一支精干、高效的科技創新隊伍已成當務之急。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如何盡快地把原先撤消和撤并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重新組建起來,已成當前大農業生產的燃眉之急。在重新組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過程中,徹底進行一次組成人員的更新換代,把年輕有為而又愿意獻身農業的技術人員充實到農技推廣隊伍中來。
4、政府重視、加大財政投入、出臺政策。各級政府應應對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給予高度重視,我國的農業是目前仍是較弱質的產業,農民是剛剛走出溫飽線、收入最低的階層,農業企業大多是微利的企業。因此,要保持農民的持續增收,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在近期只能走無償與有償并舉的路子,為農業科研單位營造加快成果轉化的良好政策環境。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經費投入,由財政撥款建立農業科研與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在支持重大農業科技項目的研究和推廣的同時,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尤其要支持和重視市縣兩級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新技術推廣。